氯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,对保证作物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。但是长期以来,国内存在“忌氯作物”的概念,导致农民在烟草、马铃薯等作物施肥上谈“氯”色变。
 
  事实上,含氯肥料施用有原则可依,只要在施用过程中遵循三大原则,则可避免很多错误施用所造成的损失。
 
  第一原则
 
  不同作物施用含氯肥料还应根据作物耐氯能力,分类施用。不同作物对氯的忍耐能力不一样,据此可以把作物分为三类:一是强耐氯作物,如粮食作物中的水稻、高粱、谷子,果树中的猕猴桃、香蕉、桃树,蔬菜中的萝卜、西红柿、茄子等。这类作物在较高氯浓度环境下其生长发育,产量品质均受到良好的效果,而且还能节约使用成本。二是中等耐氯作物,如粮食作物中的麦类、玉米、豆科植物大豆、蚕豆、花生、豌豆,果蔬中的苹果、山楂、甘蔗、草莓、菜花、菠菜等,在一般氯浓度环境下生长发育、产量品质也不受影响,这类作物可适量施用含氯肥料。三是弱耐氯作物,如红薯、马铃薯、西瓜、烟草、茶树、莴苣等。这类作物对氯敏感,品质受影响较大,应结合当地土壤状况少用或不用。
 
  所以,第一原则就是优先用于耐氯能力高的作物,其次是耐氯能力中等的,最后是耐氯能力相对较弱的。即使是耐氯能力相对较弱的作物,它的耐氯指标也要远高于大部分土壤的氯含量。
 
  第二原则
 
  毛知耘、李家康等专家在近20年前提出了“植物的土壤氯容量”的概念代替绝对化的“忌氯”、“喜氯”的说法。而判定作物能否施用含氯肥料,多用或少用,如何施用,则要与土壤状况与作物自身的“耐氯特质”联系起来。最好的办法就是测定土壤饱和溶液EC值和氯含量,然后根据作物耐氯类型及土壤氯容量,可确定作物的施肥量。
 
  优先施用于氯含量较低的土壤,高含量的盐碱地慎用,以100毫克/公斤的含量为分界线,我国大部分的土壤、大部分的作物能够施用氯肥。以对氯最为敏感的烟草为例,在含氯为100毫克/公斤约的土壤中,生长周期内下15公斤的氯耕作层(30厘米土层,容重1.5克/立方厘米)土壤才能够达到临界值,相当于30公斤的氯化钾,相当于120公斤以氯化钾为原料生产的复合肥(15-15-15)。对于黄瓜而言,生长周期内下150公斤的氯,相当于300公斤氯化钾,1200公斤氯基复合肥(15-15-15)才能够使耕作层土壤达到临界值。而这是未考虑氯淋洗情况下计算得出的结果。
 
  第三原则
 
  水肥一体及少量多次施用,氯在土壤中容易被淋洗,特别是在雨量较多或者结合灌溉的情况下,氯在0-60厘米的土层中积累非常少。降雨较多的西南和华南地区,连续3-6年施含氯肥料,0-60厘米土层氯离子含量增减幅度不超过5%,采用合理的施肥方式,作物的耐氯能力还可大幅度提高。
 
  避开作物敏感时期,适时施用。由于氯化钾和氯化铵含氯量高,氯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不良影响,故含氯肥料不能作种肥,作苗肥也应慎用。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,作物耐氯能力将逐渐增强。施用含氯肥料,要尽量避开作物的敏感时期,避免与植物体直接接触。氯化钾和氯化铵既可作基肥,也可作追肥使用。作基肥时,播种、移栽最好在施肥后1周进行;含氯肥料作追肥时,应避开作物幼苗期。
 
  还在谈“氯”色变?
 
  其实是白白增加了用肥成本
 
  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刨根问底地找出“忌氯作物”的概念的来源。罪魁祸首是“翻译”问题,贻害无穷。外文中“Cl sensitive crop”应译成“对氯敏感作物”,而不是“忌氯作物”。“敏感”的意义是“慎用”,将“敏感”翻译成“忌”,其意义就变成了“禁止”“忌讳”“避免”。由此误导了行业数十年,让农民认为“忌氯作物”不能施用含氯肥料。这种错误观念导致“含氯肥料”在肥料界寸步难移,更导致中国复合肥企业转而大量生产硫酸钾型复合肥,这大大增加肥料厂的生产成本和农民使用成本。
 
  事实上,含氯肥料具有突出的优点,如溶解快、全水溶、价格低、氯易淋洗、钾含量高,是做水溶肥的基础原料。发达国家一直在使用氯化钾作为钾源。从世界钾肥使用量统计表来看,在钾肥使用量中,氯化钾的肥料使用量是历年在递增,而且增加速度远远超过硫酸钾,而硫酸钾等肥料在多数国家使用量偏低。氯化钾是钾肥中最受欢迎的产品,一般氯化钾的销售量大概占钾肥销量总量的70%,尤其是在美国,巴西或印度等国家,氯化钾在钾肥销售量占钾肥销售总量的90%。传统概念里,马铃薯和烟草是“忌氯作物”的代表,而上世纪50-80年代,美国在马铃薯、烟草类作物上施用氯化钾后,这些所谓的“代表作物”生长结果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,反而产量更高、品质更好。
 
  实践证明,只要科学施用,所有作物都能用含氯肥料。在非盐渍化、含氯量低的土壤上,即使对氯敏感的“忌氯作物”,只要掌握适量的原则,施用含氯肥料是完全不会影响其正常生长。因为氯是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,合理使用能促进作物的生长的。
 
  使用含氯肥料应掌握以上原则:优先用于耐氯力强的作物;优先用于含氯量低的土壤;优先用于降水量大的地区;避开作物敏感时期,合理使用防止盐指数高带来的不利影响。